<strong id="ajjqs"></strong>
  • <rp id="ajjqs"><object id="ajjqs"></object></rp>

      社保網社保新聞政策法規社保查詢維權案例社保觀點社保知識醫療保險生育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辦理指南社保問答社保計算器
      當前位置:社保網首頁 > 社保查詢 > 臺灣省 >

      臺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字體時間:2014-06-01來源:中國社保網 編輯:社保網-藍星

      一、臺灣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向
      為了迎接新世紀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穩定民心, 維護當局的統治, 臺灣當局不得不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 并提出量力推動社會福利措施以激勵工作代替救助的總體思路。其中就業保險法和國民年金法草案的制定, 較為充分地體現了臺灣當局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向。
       
      1、新世紀臺灣失業保障制度建立的標志--- 就業保險法
         九十年代以后, 臺灣經濟增長趨緩, 勞動力人口增加, 失業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 為此1993 年臺灣勞委會公布關廠歇業失業勞工就業促進措施, 承諾由政府對因企業倒閉而造成的失業勞工提供生活補助, 但因申請資格限制過嚴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直到1998年臺灣行政院頒布勞工保險失業認定暨失業給付審核準則才真正開始了失業保障制度的建設。新世紀初, 臺灣當局又頒布就業保險法, 從而形成了較為現代化的失業保障制度。
         新頒布的就業保險法首先對投保對象及投保單位做了明確規定: 除特殊規定外, 年滿15歲以上, 60歲以下, 受雇之臺灣籍勞工, 必須以其雇主或所屬機構為投保單位參加本
      保險, 受雇于兩個以上雇主者必須擇一參加本保險。
          其次,就業保險法中規定了失業給付、提早就業獎助津貼、職業訓練生活津貼和失業之被保險人其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補助四種給付方式。其中失業給付領取要求被保險人于非自愿離職辦理退保當日前三年內, 保險繳付和積滿一年以上, 具有工作能力和繼續工作意愿, 已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 自登記日起14 日內仍無法取得就業或安排職業訓練。此外對于新接收的工作工資低于離職退保前6 個月平均投保薪資60%者, 新工作的工作地點距離日常居住地30公里以上者以及以傷病治療持有證明而無法參加職業培訓者和因參加職業培訓需變更住所者仍可以申請領取失業給付。
      此外,就業保險法還對未能依法保險的相關企業、機構和就業者規定了具體的處罰條例, 以保證失業保障的覆蓋率。
       
      2.臺灣的國民年金制度
      臺灣政府為了解決未來時期的老齡化問題, 改變目前臺灣地區沒有統一的老年給付標準和無法提供長期而穩定的養老保障的現狀, 盡可能的避免未來財政的養老負擔過重, 力圖在近期內建立以老年保障為主, 兼顧身心障礙、死亡等保障在內的一種具有長期適應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國民年金保險制度。2002年6月12日臺灣行政院通過了國民年金法草案。國民年金制度的目的之一是使老年社會保障覆蓋面更加廣泛。在國民年金法草案中明確規定, 年滿二十五歲, 未滿六十五歲, 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 并且未參加相關社會保險者; 非相關社會保險自愿加保對象且未正式參加相關社會保險者; 未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者須強制參加國民年金保險。其它已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者或符合農民健康保險加保資格者可申請自愿參加國民年金保險。
      其二是使老年民眾的社會保障收益有所提高, 兼顧身心障礙和死亡等保障。草案中明確規定,國民年金保險的給付有三種方式, 即老年年金給付、身心障礙年金給付、喪葬給付及遺囑給付。老年年金給付是指被保險人或曾參加國民保險而因參加相關社會保險而中斷國民保險繳費者, 年滿65歲時可以申請領取老年年金, 領取全額年金所需投保年限為40年。如投保年限低于40年, 則按一定比例領取保險年金。被保險人在投保期間, 因遭受傷害或患疾病, 導致全部或部分生活機能喪失, 經治療后癥狀固定者, 可以獲得身心障礙年金給付。喪葬及遺囑給付: 是指投保人于保險期間死亡, 發放給其配偶、子女或父母一定數量的遺囑給付。國民年金制度的設想是臺灣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重要改革與發展, 它必將對臺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臺灣社會保障制度的特色及缺陷
      1 適度的社會保障水平
      臺灣社會保障制度在建設過程中大量借鑒了日本和其它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成功經驗, 但也充分注意到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的財政負擔過重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再加上臺灣一直將社會保障支出的目的定位為減少貧窮、協助合法居民獲得基本需求, 進而達到重新分配所得的功能。因此,多年來臺灣地區保持了適度的社會保障水平, 既基本上杜絕了類似福利國家社會保障水平超度的現象, 又沒有像亞洲其他一些經濟發展較快國家和地區那樣過渡壓縮社會保障開支導致社會保障水平低于經濟發展要求, 從而成功地避免了因社會保障水平不適度對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負面影響。良好的宏觀支出控制使臺灣社會保障制度成為高效配置社會資源的典范。
       
      2 適時建立的失業保險制度
      70 年代以后, 臺灣經濟的迅猛發展, 勞動密集型的電子工業和制造業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 因此臺灣的失業率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始終平穩地保持在2%的以內并且與其他國家比較長期保持相對較低的失業率。但是,近年來臺灣失業率持續上升, 到2002年已達5.2%, 是1990年的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八十年代以后的產業結構提升, 大量外國勞動力的進入以及加入WTO 對傳統產業的沖擊等。因此臺灣當局在社會各界的輿論壓力和不斷敦促下開始將失業保險建設作為社會保障改革重點之一, 2002年頒布的5 就業保險法6 更完善了失業保障的立法。雖然目前臺灣失業保障體系仍不完善,仍存在著失業保險覆蓋率和失業保險標準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但是,適時建立并不斷改進的失業保險制度無疑將會為未來臺灣地區的社會穩定起到關鍵性作用。
       
      3 難以一統的社會保險制度
      1995 年以前, 臺灣社會保險雖然項目繁多, 但都是以職業劃分,各自為政。這種社會保險方式雖然表面上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各個層次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但是保障程度的不均衡造成社會再分配的不公平, 從而多次引起不同社會群體的抗議,導致了潛在社會矛盾的不斷加深。雖然1995 年以后, 臺灣當局開始著手建設各類全民社會保險項目, 但是由于改革不徹底,全民0保險和職業保險分庭抗禮, 并且過多地為某些社會群體和階層保留利益, 無法完全實現全民保險標準的統一, 難以徹底解決分配不公平的社會矛盾。此外,由于各類保險項目重疊, 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許多損耗,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4  亟待改革的養老保障體系
      臺灣社會保障制度中多項職業保障涉及老年人給付,并于1980 年頒布了專門的5老人福利法, 從而使臺灣老年保障的覆蓋率達到了較高水平,但是由于這種老年給付方式更多從職業角度出發而不是從收入水平出發, 導致了各種給付水平的差異較大。另外, 從國際比較角度來看, 臺灣老年人生活所需仍然較大程度來自于家庭的子女供養和自身勞動收入而非社會保障。同時因臺灣地區近年來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重,老年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仍然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雖然臺灣當局對此早有一定認識,但是由于政府實施力度不夠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 臺灣地區統一的老年保障制度始終未能得以實施, 因此一系列相關社會問題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為了較為徹底地解決老年保障的社會難題, 繼續改革養老供給體制, 盡早實施國民年金制度是完善臺灣社會保障的必然取向。
      本文已幫助

      最新刊登

      1

      贊助商鏈接

      猜你喜歡

      今日熱點

      根治“醫保中心拖欠百家藥店結算費”,需

      點擊排行榜

      • 新聞
      • 觀點
      • 政策
      • 案例
      • 知識
      • 辦理
      1. 陜西省2月份養老金春節前提前發放
      2. 2016事業單位事假、休假、病假的有關政策規定
      3. 省內社保轉移有必要嗎?社保省內轉移有什么條件?
      4. 2019社保新政策 補繳社保規定45歲社保怎么交?
      5. 公務員工齡工資增長方案最新消息:40年工齡的公務員工資
      6. 2017年上海最新社保繳費基數上下限一覽表
      7. 河南省事業單位車補標準
      8. 國家醫保局: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達93萬人次
      9. 45歲后不用交社保 2019社保新規符合情況不用交
      10. 閩企業退休養老金月增240元 省級統籌人員在內

      隨機推薦

      妓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strong id="ajjqs"></strong>
    1. <rp id="ajjqs"><object id="ajjqs"></object></rp>